山區救難技術一

  我國的登山者對登山救難員的認識,仍然是很陌生、很模糊的,總以為那只是山難救援,但事實上他們從事的是山區災難之救援工作,而山難救援只是其中一部分而已,因此我們不該稱他們是“山難救難技術”,而是“山區救難技術”。


基礎追蹤技術A

  我十八歲時,跟隨舅舅到尖石鄉後山去拜訪泰雅族的老獵人,隔天那老人很熱情的邀請我們跟他一起去打獵,我們只帶了幾條鹹魚、米、番刀就上山去了,一路上我總是拼命的想追趕上他,好從他身上學到自然界的知識和在山區生存的技能,他也適時的告之,那些植物可治外傷、那些植物可食;夜裡在米酒下肚後,他還會敘說更多山林的神秘故事及傳說。然而,讓我影響最深刻的卻是他那犀利的眼睛,他除了可分辨各種動物的足跡,也可由足跡的前後腳幅,來推斷出這動物的大小及重量,更能從動物的“排遺”來判斷其為雄性或雌性。有一天,我們大伙正行走於紅檜原始林內,地面上佈滿了落葉,他看了看那片落葉地後,告訴我,咋天有一位獵人,從這邊走到那邊,並繞過那棵紅檜巨木的右邊,當時,我立刻蹲下身,且望向他手指的方向,除了滿地落葉外,仍然只是落葉,真的一點痕跡也看不出來,那時我想,我可能需要花一輩子的時間來學習,直到像他這麼老時,才能學會這樣的功夫。

追蹤術(追蹤棍之製作):

  結果,拜會了美國登山救難協會後,迪克(Dick)告訴我如何開始學習追蹤術時,我才突然發現,他們已把美國印地安人的追蹤術,研究的很徹底,並可以讓人很容易的了解和學習這項技術。首先您必須為自己準備一支追蹤棍(可用登山杖代替),且在棍上綁上二條橡皮筋,當您發現失蹤者的足跡時,將棍尖頂在鞋尖處,然後丈量到後鞋跟處,固定一橡皮筋標示之,這正是那人鞋子的尺寸,接著將棍尖頂在第一支鞋跟處,再將追蹤棍壓到第二支鞋跟處,再固定第二條橡皮筋的記號,那從棍尖到第二根橡皮筋的距離,就是那人的步幅,因此當您在某一困難地區或叉路口,只要能發現一清晰足跡時,就可藉此足跡來找到下一步的可能足跡。如此就完成一“追蹤棍”的工作,有利於未來的追蹤任務。

白天的追蹤方法:

  當您走到山徑時,您必須沿山徑旁而行,並選擇行走在陽光來向的另一邊,如此在逆光下,將很容易看見和發現足跡,若您要練習此技術,應常利用爬郊山的機會,選擇一足跡來追蹤,並試試看那一邊,比較容易看清足跡,那正是逆光的一邊,並結合追蹤棍的使用,練習追蹤術,其最好的時機,在清晨或傍晚,因那段時間所留下的足跡,不易被晚來的郊遊者破壞,而傍晚時,已不再有遊人;經過一段時間的訓練後,您也會成為一名追尋“失蹤者”的老獵人。

夜間的追蹤方法:

  很少台灣人聽過夜間救難,或夜間追蹤,然而這可是一項很重要的救難技術,不然將會失去72小時的黃金救援時間,因此最好準備二支照明器具,一為強大的激光手電筒(LED),用來照射足跡,夜間追蹤的燈光要放低,追蹤者,必須並行於山徑的二側,且要二人互照,就是您照給對方看,正好成一逆光效果,對面的隊友就能看清足跡,若對面隊友照向您這方的地面,則您將容易找尋到足跡, 況且它可連續使用120小時,不用換電池,可節省背負電池的重量;二為頭燈(非LED的燈泡),頭燈用來照射路徑,照射遠方的路況,則有較好的功能;或可一人帶激光手電筒,另一人使用頭燈,隊伍交錯前進,何況救難組,大多是三人一組來執行救難任務的。

追蹤到足跡:

  追蹤到可疑足跡時,需做一記號,若為右腳,離腳跟10公分處,沿鞋印劃一半圓,口向鞋尖處,然後在右側線起點處,向右平劃15公分的平線,如此後來之救難隊,才能知道這線索已經有救難隊看過了,因此其他的鞋印,就是另一救難組的了。

最後請求,末來在台灣推動救難時,不要讓救難人員隨意亂衝,而破壞了第一現場,先派遣具備追蹤術訓練過之救難組,到達出事地。


SUMMARY

1、搜尋人員排列︰三人一組,一人為主要領導者,其他二人從旁輔助。 十五分鐘輪流,幫助恢復精神。

排列方式

搜尋的時候,後方兩位不超過主要搜尋者,以免打亂足跡。

2、發現第一個足跡︰

準備一枝登山杖和兩條可用來做記號的橡皮筋。


A為失蹤者鞋印大小的長度,測量方法從足印的鞋跟部分量到腳尖部分

B為步伐的長度,由後腳的腳跟往前量前腳的腳跟。

從登山杖的前端開始在A長度的地方做一個記號,同樣也從登山杖前端開始,在B長度的地方做一個記號。如此一來,在搜尋的時候,發現下一個足跡不清楚時可把B放在清楚的足跡腳後跟,試著用登山杖前端去探測下一個足跡可能的位置。若不確定所發現的足跡是不是失蹤者的,可以利用A長度的記號來比對腳印的大小。

 

 

事實上,過去在台灣山區的救難裡,我們也曾使用過如此的追蹤術,只是由那些原住民的「老人」,他們很自然的在使用這項技能,也曾因使用此項技能,而縮短了許多的救援時間,並成功的將「遇難者」救出,況且早期的山區救援工作,幾乎都是原住民在執行,但近來政府與民間相繼成立了許多的救難隊,不但素質參差不齊,而且技術相去甚遠,因此我們除了該向那些曾經為挽救生命,漠漠付出的「老人」們致敬外,我們更要以他們為榜樣,發揚和學習這項技術。

追蹤技術之分級:
美國已經將追蹤術分為六級來訓練他們的山區救難員,我們也可借助他們的訓練技術,來訓練我國的山區救難隊,如此每一位救難隊員,也能擁有如原住民“老獵人”的救人技術。


第一級追蹤術(T1-Very Easy):它會是完美的鞋印,可製作成標本,您可在軟泥濘地、沙地及理想的雪地上找到它。
台灣亟需製作出一鞋底模樣之圖卡,包括幾個野外活動者,常穿著的廠牌,方便救難隊去核對。

第二級追蹤術(T2-Easy):完整的鞋行,但鞋底紋路模糊不清,通常出現在較硬的地面,或末期的雪地,或被雨水沖刷過,或是淺草區等情形,都會是如此的狀況。

第三級追蹤術(T3-Moderate):它是模糊的鞋印,發現在不容易尋找的粗糙土地上,或植物生長區,或踩下的很輕的鞋印,這級數對初學者,有些困難。雖然如此說,但他仍是有跡可尋的狀態。

第四級追蹤術(T4-Hard):
只有部分的鞋印,有時是模糊的很難看得見,這樣的的狀態,大部是在很硬的土地上,或是植物很多的地區,或踩的非常輕的鞋印,但可確定是人的足跡,惟不能提供足夠的資訊給我們。

第五級追蹤術(T5-Severe):它沒有任何足跡,只能從間接的痕跡、記號來證明,很多人認定這是「不可能的任務」。所以它需要長時間的訓練,直到讓它成為可能的搜尋技能。

下為第五級追蹤術,可思考和找尋的方法:
(1)碎石地:小石被踢離原位,或小石被踩土中,留下土與小石的小間隙。
(2)落葉區:翻開樹葉的背面,可以發現它若被踩過,會沾到些泥土、小石號。
(3)大石地:鞋子踩上去,留下的泥土或泥印,甚至早上的露水印等。
(4)樹根:鞋子踩過留下的泥土。
(5)小草區:草被踩凹下的痕跡。
(6)芒草區:被人身體擠過去的痕跡。
(7)樹枝多的地區:樹枝被折斷的痕跡。
(8)人類的垃圾:紙屑、果皮、食物、垃圾、排洩物、裝備等等。

第六級追蹤術(T6-Very Severe):比第五級還難的,稱它為第六級。大部分美國只分五級,因為五級的救難追蹤者,就已經是頂尖高手了。

台灣的現況:
  台灣因沒有訓練方法和檢定制度,所以很難界定,誰才是救難追蹤者。雖然如此,但我們都知道,台灣的原住民部落仍存在著許多“獵人”,東部也有許多平地的“獵人”,我相信他們絕對有資格、有條件,做一名救難追蹤者,倘若他們再接受此追蹤術的訓練,他們不但可將那“動物殺手” ,改造成“追蹤術的“援救生命的教官”,更可在此仍缺乏救難追蹤者時,先由他們在前面搜集資訊,做為後面救難隊的任務,以及後續救援方向之規劃參考。

當然,我們必須訓練出更多的山區救難追蹤專家,才能在台灣如此多山、多災害的山區,來幫助和協助那些在山區的遇難待援者。

 

 

救難技術 (Rescue Skills)
我國的山區救難,至今仍然停留在「會登山就會山難救援」的完美假象中,於是每當遇到山難事件發生時,來到出事地點的隊伍,可說是五花八門,有消防局、登山隊、登山協會、溯溪隊、山難救難隊、山難救助隊,甚至還包括國家公園的巡山員、警察隊等,如此多的隊伍裡,且真正能去執行山難救援的隊伍並不多,而具備有山難救援技術的就更少,然而我們都不知道,也不了解山難救援技術的真正內含是什麼!

雖然自己在加拿大登山學校接受過山難救援的技術訓練,但當美國教練90年9月來台教導台灣救難隊後,我才驚覺自己對山區救難及山難救援技術的了解,是如此的皮毛,然能讓我知道這些內涵,真要感謝與感恩美國山區救難協會(Mountain Rescue Association簡稱MRA)的大力協助,才讓我有機會更清礎的知道什麼是「山區救難技術」,而我國登山者很努力學習的登山技術,包括攀岩、雪攀、滑雪、冰攀等高級技術,甚至從遠征所學來的經驗,都只是自己在山區的自我安全保護技術,但至今台灣的登山者,仍然停留在「登山技術」就是「救難技術」的迷信裡,事實上,救難人員的思考模式就和登山者完全不同,所以來了如此多的救援隊,仍然救不了人的事實,比比皆是,但卻讓那些不了解狀況的「媒體記者」,隨意亂寫成「登山者浪費社會資源」,『而讓那些台灣最健康的中堅國民-登山者背上莫須有的罪名,且不深究那些不請自來的救難隊裡,有多少人真正去山裡救難了(非常少)?又有多少隊伍只待在登山口等成果打知名度(非常多)?如此落後國家才擁有的不健康、扭曲行徑,仍畸形的存在於台灣,又如何能挽救人的生命呢? 』

因此我們台灣的登山者,都該拋棄那狹隘的地域和認知,來認真學習這「山區救難技術」,並洗去那莫須有的罪名,而成為一名健康、安全的大台灣登山者;上回我談的是搜索技術,這次要說的是救難技術。

救難技術中的救難系統
救難系統分為三大部分,第一部分是確保系統, 又稱確保點架設;第二部分是省力系統,又稱下降和上升系統;第三部分是救難系統,當救難人員到達遇難人地點時的救難技術和方法。

一、確保系統

確保系統,又稱確保點架設:它有五種基楚確保點架設的方法 :

(一)磨擦力確保點,即將確保點架設繩(它是一條9㎜X 5m或9㎜X 20m的靜力繩)的一端,繞在8吋以上直徑的樹桿三~四圈(下雨或潮溼的樹桿,則需多繞幾圈),並靠近地面處,再將繩頭打一單結在拉出的繩子上,然後另一繩端打上雙繩8字結,可掛鉤環的位置(結尾需留有三吋以上的安全距離),就完成第一種確保點的架設。

(二)撐人結確保點,將繩的一端繞在8吋以上直徑的樹桿,然後打撐人結,再將繩尾打一安全單結,另一繩端打上雙繩8字結,就完成第二種確保點的架設。

(三)套結確保點,先將確保點架設繩9㎜X 5m,完成一雙漁人結的繩環,先拿住一繩環套點,然後繞在8吋以上直徑的樹桿,並將整條繩環穿過繩套點拉直,且不可讓環套點受力,另一繩環套端打上雙繩8字結,就完成第三種確保點的架設。

(四)接繩結確保點,先將確保點架設繩繞在8吋以上直徑的樹桿三圈後,然後把兩個繩頭以接繩結連接,並在各自一方打上安全單結;再拉出沒有繩結的兩條繩環,並打上單結,就完成第四種確保點的架設。

(五)二~三個小支點平衡力確保點,倘若在救難時,只有小樹可架設確保點,就必須架設二~三個確保點,再將此二~三個小支點拉成平均分力的確保點,就完成第五種確保點的架設。

二、省力系統(下降和上升系統)
此系統主要功能是要將救難人員放下至救難地點,因救難人員必須空出雙手,來執行救援工作,當救援工作完成後,若遇難者的下方是安全,且容易到達的地區,那就繼續將救難系統下降;倘若必須用上升系統,拉回救難人員和遇難者,那就必須把下降系統轉換成省力的上升系統;但不論是下降和上升系統,它都是由兩套獨立系統來執行救援工作,因此每一個系統有三名救難員在工作,另外還有一名指揮者、一名吊掛在系統上的救難員,所以一個省力系統,至少有八員救難人員在工作。

三、救難系統(救難技術和方法)
當救難員到達遇難者的地點時,救難員必須採用未受傷者的救難技術或受傷者的擔架救難技術,來執行救援工作。
而此省力系統和救難系統是必須靠訓練,才能完整學習,請參加正式救難技術訓練,如此不但自己很安全,且更有能力和快速的去救援遇難者。

有興趣學習山區救難技術,可詢問
台灣省山難搜救隊 電話: 03-8871305  03-8871305 e-mail:e852300@ms68.ur1.com.tw
神鷹搜救隊 電話: 049-2999767  049-2999767 e-mail:rescuer1@ms71.hinet.net

 

山區教難技術四 

ICS (Incident Command System)指揮系統與救難技術

從921至今,政府的救援技術,一直未提升,不然不會在每遇到災難時,總是一團亂,而人民則一次又一次的在恐懼中求生存,並且,只能祈禱「上帝」和「佛祖」的保祐,如此論之,我們似乎捐款去教會和寺廟,可能比繳稅給政府更有「生命」的保障。

我國政府是否有人研習過這ICS,本人相信沒有,才會每遇到災難時,處理救難的沒能力和沒效率。那ICS是什麼呢?它是美國聯邦在遇重大災難時的快速應變救難系統,它可從小到水、山難的處理方法,到大如地震、風災等的大自然災難救援程序與系統。

雖然大災難時,這救難的重責大任,絕對是政府該擔當的,而我們愛山人,更要了解此救難系統,一、可協助和監督政府來做好救災工作;二、可在山區救難時,清楚該如何去做,好讓我們的同好,在成為「山難失蹤者」時,不再成為下一位「山中不歸人」的悲戚,事實上,就因政府與民間都不了解救援方法與系統,去年(90年)底,又有三位山友,成了未歸人。

美國ICS的救難指揮系統

指揮中心指揮者(主任):他必須非常了解緊急災難的整個作業程序,以及接受過完整領導統御訓練合格的領導人才。而第一位接受中心主任者,需在救難任務發生後,12小時內完成整個指揮中心的設立,並派出救援隊伍,指揮中心設立完成後,在第一位中心主任精疲力竭前,將工作移交給第二名主任,如此有交替輪班的工作方式,才能保有清晰的判斷力,以及發揮有效率的救援力量。

作業組:每五小救難隊設一大救難隊,並設一救難隊長,每3人為一小救難隊,派遣這些救難隊(追蹤者、搜救者、救難犬)進入救援區,並將現場狀況回報後勤組。

計劃組:搜集資訊做救援規劃,包括救難回報的新資訊,再研判之。

後勤支援組:協調各單位之飛機、車輛、裝備、糧食等支援計劃。

財務組:救難成本的計算,文書處理及發文向政府申請經費。
通信組:必須了解與空軍、消防隊、國家公園、軍隊間的溝通技巧。
安全組:掌控救難隊的安全事務。

媒體組:代表發言,但需經指揮者授權,並需要小心思考後,且以『事實』向媒體發表說明。

搜救工作之階段性任務

第一階段的救援工作,以設立指揮中心及派遣救難隊前往災區,執行救援工作,此也是第一天的工作;第二階段為全員已進入工作狀態。倘若第二天下午,還沒完成救援任務,就必須進入第三階段的救援工作,需把第一、二階段工作的所有資訊收集後,再行開會研討,並重新擬定搜救順序及方法,經所有人同意後,做為第三天的搜救方向與計劃。

完成搜救任務後

完成搜救任務時,它絕對是有其先後秩序的撤出計劃,如此才能彰現其技術,何況嚴謹的救難的系統,一定是到結束都不能有一絲的差錯發生,更不是一閧而散的烏合之眾吧!所以其撤出是有一定順序的,第一撤出為作業組,第二撤出為計劃組,第三撤出為後勤組,第四撤出為財務組,第五撤出為通信組,第六撤出為安全組,第七撤出為發言組,最後撤出,畢然是指揮中心。

台灣救難的現況

我國就是因不了解所有的救難程序,有一回本人在山區協助搜尋失蹤者,當失蹤者被尋獲,且被空中警察隊以直升機吊掛出山區後,此時警察分局,立即解散指揮中心,而山區卻還有數十名救難人員,需步行二天才能離開山區,但沒有人在乎這些救難人員的安危,倘若這些救難人員,在此沒有安全控管下,再發生另一次山難,又該如何呢!真是一次可怕的經驗。希望我國的救難人員,都能來學習此ICS救難體系,未來才能更有系統的去救人。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賴賴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