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作用如:全身性副作用(systematic toxicity)與神經毒性(neurotoxicity)造成抗癲癇藥物治療失敗與藥物缺乏療效(lack of efficacy)的比重,在藥物起用的前六個月內是相當的。有關個別的副作用
前已述及;包括複視(diplopia)、眼球陣顫(nystagmus)、聲音沙啞(dysarthria)、共濟不能(ataxia)、運動失調(incoordination)、鎮顫(tremor)、嗜睡(sedation)、情緒變化(mood alteration)、暈厥(dizziness)、頭痛、知覺障礙(cognitive impairment)等。在每一
次的診療中,一定要有充足的時間來診視這些副作用發生的有無。

個案通常會抱怨記憶變差,以後我們會詳談如何分辨記憶缺損或注意力不集中是跟藥物有關的。


如果個案所苦的副作用是與特定藥物的「尖峰-高度」(peak level)有關的,常見的解決方式是調整藥方或治療計畫以減輕副作用;如把一天藥物的總量分成數次服用等。臨床醫師在決定停用該藥物前,一定要能夠確定藥物濃度與副作用的相關性;特別是副作用發生前、後(有、無)的藥物濃度。參考癲癇日誌的內容,可以幫助我們預測藥物的濃度變化,以建立藥物尖峰濃度與副作用的因果關係。

藥物濃度與神經毒性副作用的相關是因人而異的,也可能在所謂的「治療範圍」(therapeutic range)內
發生。在因藥物副作用而決定停用該藥物前,臨床上仍可嘗試調整一天內每次服用的藥量、時間來做努力。例如:一個案可能只有在夜裡才會發生發作(nocturnal seizure),卻在一天中服用兩次等量的抗癲癇藥。若該個案因早上的藥物導致下午為副作用所苦,那麼臨床醫師可以將早上的藥量酌量移到晚上的劑量上,以減輕下午副作用的發生,而不影響癲癇發作的控制。

一般常用藥物濃度的監測是用「總量濃度」(total serum level)。在低白蛋白血症(hypoalbuminemia)的個案、或使用多重(multiple drugs)與白蛋白會緊密結合的藥物時,valproate與phenytoin的「游離濃度」(free unbound serum level)就必須監測。對這類病人而言,游離濃度乘以十就約
略等於預期的總量濃度。

即便是配合度很好的病人,抗癲癇藥物的血中濃度也會因種種因素而有波動;如實驗室的誤差、製造藥廠的不同、藥物的藥效(個案可能因置放藥物地點不佳致藥物潮化,而影響藥效)。

同樣的,婦女也可能因經期而惡化癲癇發作的控制。她們也就必須要在經期前(premenstrual period)與經期中(midcycle)接受藥物監測,來做前後濃度比較。在月經來時,抗癲癇藥物的濃度大多會下降。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賴賴 的頭像
    賴賴

    賴賴家族聯絡簿

    賴賴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