傾倒綜合征是指在胃切除和胃腸吻合術後,由於病人失去幽門或胃的正常生理功能,胃內食糜驟然傾倒至十二指腸或空腸而引起的一系列症狀。由於其診斷標準不夠統一,故發病率各家報導相差懸殊。據臨床觀察,胃切除量越多,吻合口越大,其發病率越高,而保留幽門的胃切除術發病率較低。隨著時間的推移,患者可逐漸習慣於自我飲食的調節,以控制症狀的發生,故術後時間越長,發病率越低。



傾倒綜合征-臨床表現
    
 傾倒綜合征

在胃部手術後,如胃大部切除術、胃腸吻合術等手術以後,病人有時會在飯後10~30分鐘出現上腹部脹痛,噁心,嘔吐,腸鳴,有排便感,腹瀉,病人可同時出現眩暈、頭昏、大量出汗,面色潮紅或蒼白,極度軟弱,心動過速,甚至血壓下降。病人如果在飯後能平臥一會兒,症狀可緩解或避免發作,這即為傾倒綜合征。傾倒綜合征多出現於術後1~3周,多在病人進食半流質飲食時出現,特別是進食加糖的牛奶時更易出現,症狀多持續1小時,然後自行緩解。

出現傾倒綜合征的原因是由於胃部手術後,幽門失去正常的生理功能,使胃內食物驟然進入十二指腸或空腸,從而使腸粘膜滲出大量液體,而突發低血容量症候。

如果病人在胃部手術後不久出現上述症狀,而體檢時未發現明顯陽性體征,應考慮傾倒綜合征,如發作時驗血發現血糖增高,血鉀和血磷減少,則更有助於診斷。

病人出現傾倒綜合征後,要注意少食多餐,飯後平臥15~30分鐘,養成兩餐之間或空腹時飲水的習慣。同時要限制食糖攝入,適當增加蛋白質及脂肪的攝入量。

藥物可以考慮在飯前半小時給以抗膽鹼能藥,如普魯本鋅15~30毫克,可減慢胃腸蠕動;還可給以甲磺丁脲(D860)0.5~1.0克或胰島素4~8u,這些藥可縮短高血糖症狀持續時間。

 多發生於胃切除術後第1周至第3周病人恢復進食時,極少數可在術後幾年才見發生。常在餐後半小時左右尤其是進食大量碳水化合物後,患者感上腹脹痛和飽脹不適、噁心,時伴嘔吐、噯氣、腹鳴脹氣,隨即有頻頻便意,並見連續數次含不消化食物的腹瀉,大多數病人同時出現頭昏、眩暈、軟弱無力,甚至顫抖、暈厥,伴顏面發紅或蒼白以及心動過速,嚴重者可有血壓下降。

在餐後若躺臥片刻可迅速消除症狀或避免發作,若在進餐中發生時,應立即停止進食,一般在1小時內症狀全部消失。

傾倒綜合征-病因
    
 傾倒綜合征

傾倒綜合征的發生可能與下列因素有關:

(1)血糖和血容量:由於胃切除術後,患者失去了幽門的調節功能,殘胃容積縮小,以及迷走神經切除後影響了餐後胃的舒張,以致食後大量高滲性食糜驟然傾入十二指腸或空腸,腸腔內的高滲糖和腸壁中的細胞外液迅速互相交換,以保持腸內容物和腸壁之間滲透壓的平衡,並可致血糖明顯升高、血容量下降和腸管膨脹。

(2)消化道激素的作用:給胃切除術後患者飲4.5%葡萄糖溶液220ml,並在空腹15分鐘、60分鐘及120分鐘後各取一次血標本,應用放射免疫法,在所有傾倒綜合征者血中均可測得血管弛緩素的增加,而無傾倒綜合征者則否,且給正常人靜注緩激肽可產生和傾倒綜合征同樣的血管反應。臨床觀察還發現,傾倒綜合征與血中緩激肽水準密切相關,血管弛緩素能增加外周血流量和毛細血管的通透性,並可增強消化道平滑肌收縮,因而可出現血管弛張和胃腸道症狀。因此,有人認為,本征症狀的發生與血管弛緩素緩激肽系統的活動有關。另外,有人認為,本征的發生還與血管活性腸肽(VIP)、腸高血糖素、神經降壓素等激素的增高有關,但均未獲得明確的結論。

(3)神經精神因素:臨床觀察發現,患者術前精神狀態屬於興奮型或緊張型的,術後較易發生傾倒綜合征。精神神經因素可使幽門調節功能障礙而致胃的排空加快,甚至在未曾作過胃切除術者也可發生傾倒綜合征,因此,神經精神因素對傾倒綜合征的發生更為重要。


傾倒綜合征-防治
    
 傾倒綜合征

胃切除或胃腸吻合術後,患者宜少食多餐,多進乾食,少進湯,限制碳水化合物,尤其是食糖,宜進食高蛋白質、高脂肪和低碳水化合物飲食進餐後需躺臥半小時左右養成在餐間或空腹時飲水的習慣,餐前20~30分鐘服抗膽鹼能藥物(如阿托品、顛茄或普魯苯辛等),以阻止過度的胃腸蠕動,口服甲磺丁脲(D860)0.5~1.0g,可縮短高血糖症的持續時間。

經上述處理後,未發生者可防患于未然,絕大多數的輕、中度病例可在數月或數年內症狀減輕或消失。

近來,有人主張應用α-糖苷水解酶抑制劑和甲氧果膠治療本綜合征,前者能抑制雙糖和多糖的水解,使糖保持在大分子狀態,因而減慢腸道吸收並降低其滲透壓,從而使血糖、血容量和胰島素水準的變化均減慢而控制症狀;後者是通過改變食物的粘稠性質、降低胃部肌肉活動、延緩胃排空而達到治療本綜合征的目的。此外,生長抑制素及其同功異構體可抑制腸高血糖素、神經降壓素以及血管活性腸肽等各種消化道激素的分泌,也可有效地控制症狀。

由於再次手術治療的效果不一,一般應先進行非手術治療,只有經內科治療日久無效者,才可考慮重做手術以縮小原有的胃腸吻合口。

傾倒綜合征-綜合因素
    
 傾倒綜合征

在胃部手術後,如胃大部切除術、胃腸吻合術等手術以後,病人有時會在飯後10~30分鐘出現上腹部脹痛,噁心,嘔吐,腸鳴,有排便感,腹瀉,病人可同時出現眩暈、頭昏、大量出汗,面色潮紅或蒼白,極度軟弱,心動過速,甚至血壓下降。病人如果在飯後能平臥一會兒,症狀可緩解或避免發作,這即為傾倒綜合征。傾倒綜合征多出現於術後1~3周,多在病人進食半流質飲食時出現,特別是進食加糖的牛奶時更易出現,症狀多持續1小時,然後自行緩解。

出現傾倒綜合征的原因是由於胃部手術後,幽門失去正常的生理功能,使胃內食物驟然進入十二指腸或空腸,從而使腸粘膜滲出大量液體,而突發低血容量症候。

如果病人在胃部手術後不久出現上述症狀,而體檢時未發現明顯陽性體征,應考慮傾倒綜合征,如發作時驗血發現血糖增高,血鉀和血磷減少,則更有助於診斷。

  病人出現傾倒綜合征後,要注意少食多餐,飯後平臥15~30分鐘,養成兩餐之間或空腹時飲水的習慣。同時要限制食糖攝入,適當增加蛋白質及脂肪的攝入量。

藥物可以考慮在飯前半小時給以抗膽鹼能藥,如普魯本鋅15~30毫克,可減慢胃腸蠕動;還可給以甲磺丁脲(D860)0.5~1.0克或胰島素4~8u,這些藥可縮短高血糖症狀持續時間。


傾倒綜合征-手術治療
    
 傾倒綜合征

傾倒綜合征表現為進食(特別是甜食)後短時間內發生心窩部不適、心悸、乏力、出汗、頭暈、噁心、嘔吐以至虛脫,並有腸鳴或腹瀉等症狀。一般認為系胃術後喪失了幽門括約肌,食物過快地大量排入上段空腸,且未經胃腸液混合稀釋而呈高滲狀態,將大量的細胞外液吸入腸腔,以致迴圈血量驟減所致,也與腸腔突然膨脹,釋放5-羥色胺,腸蠕動加劇,刺激腹腔神經叢有關。此症應與發生於食後2~4小時的低血糖綜合征區別。

傾倒綜合征的治療,原則上為對症治療,少食多餐,避免進甜的、過熱的流質,並在餐後平臥10~20分鐘。大多數病人症狀可逐漸控制以至痊癒。極少數嚴重病人,經過一年以上治療無改善者,應予手術糾正。手術原則對原先作畢羅ⅰ式手術者改作胃、十二指腸間置空腸術;對原為畢羅ⅱ式者改作畢羅ⅰ術式。對青壯年病人,胃酸高者應兼行迷走神經幹切除。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賴賴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