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心症在一般人的觀念中,總以為這是心理影響生理的疾病,或者認為這是受到情緒因素誘發或加重的身體疾病,因而誤解引起身心症的因素只有心理的層面,而忽略患者身體的病變,包含生理的變化或器官病變。其實導致身心症的原因並非只有心理層面,這是一種身心交互影響,生理、心理症狀交錯表現的疾病。對身心症要有身心一體的整體概念才適正確的。
身心症的個案
個案甲
個案乙
身心症的病因
引發身心症的心理因素:
2. 單純精神症狀:如焦慮、不安。
3. 人格障礙:如完美性或敏感性人格。
4. 行為問題:如過度沒節制的飲食行為。
社會心理的壓力也可能轉變成生理的疾病。綜合過去研究結果顯示,心理社會壓力可能經由大腦皮質的認知與判斷而引起情緒的反應。作用的位置有兩條路徑,一個從下視丘經由腦下垂體,影響到腎上腺皮質激素,進而刺激各個器官,引起生理的反應。另一個則從大腦皮質區的運動神經細胞,經過錐體及外錐體神經系統,增加肌肉的強度,以應付外來增加的壓力。
簡單的說,負責身體壓力反應的神經系統主要有三個:一為交感神經系統,二為副交感神經系統,三為神經肌肉系統。這三大系統都很容易在情緒反應下被影響及被激發,例如透過神經肌肉系統表現,患者肌肉會呈現異常繃緊,久而久之就會覺得肌肉酸痛,其中以頸部肌肉酸痛僵硬,是許多上班族最容易抱怨的地方。又如經過交感神經系統來反應,則會出現心跳加快、身體冒汗、血壓上升等現象。副交感神經的作用主要是降低新陳代謝,儲存身體能量,也會使腸胃道蠕動增加,以增加腸胃道的吸收。但是過度的腸胃蠕動,容易使個案經常想上廁所,胃酸分泌過多則易引起胃潰瘍,造成生活上極大的困擾。
最近幾年,社會心理壓力和免疫學的相關研究突飛猛進,例如壓力的改變會影響動物體內淋巴球活性及抗體的形成,而在人類研究亦發現,心理社會壓力會減低免疫力和增加細菌及病毒感染的機會。
常見的身心症
一、消化系統:消化性潰瘍、厭食症或暴食症、腸躁症。
二、呼吸系統:過度換氣症候群、氣喘、心因性咳嗽。
四、循環系統:心律不整、本態性高血壓、心因性狹心症。
五、神經系統:緊張性頭痛、自律神經失調、偏頭痛。
七、皮膚系統:神經性皮膚炎、慢性蕁麻疹。
九、婦產科:更年期症候群、月經異常、性冷感。
十一、內分泌系統:甲狀腺亢進症、糖尿病。
身心症的治療
此外教導病患在日常生活中安排適當的休閒活動,學習如何放鬆,如:瞑想、打坐、閱讀或寫日記。提醒病人白天千萬不要臥床休息,維持正常的飲食作息,盡可能避免藉酒精、咖啡或藥物來提神安腦。多安排旅遊接近大自然,如郊遊、登山都是很好的生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