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識癲癇
癲癇是個醫學名詞,俗稱「羊暈」、「羊癲瘋」。它是一種先天或後天因素所引起的慢性腦部疾病,其特徵是由於腦細胞過度放電所引起的反覆性發作,伴隨著複雜多端的臨床症狀表現,通常會出現抽搐或伴隨意識障礙,但也有其他多種類型。常見的癲癇症有:大發作、小發作、精神運動發作、局部發作等等。許多腦病變都可能引起腦細胞過度放電,因而在開始治療計畫之前,醫師都會安排一系列的檢查,以確定癲癇的致病原因。
此病的遺傳比例不大,平均不到三分之一,除了偶發病例外,大部分病人都需要長期服用抗抽搐藥物,以減少或消除其發作,對藥物的選擇及使用需要遵照醫師指示,按時且定量,並定期接受檢查。若有副作用或再發,必須與醫師聯繫做必要的調整。
癲癇並不可怕,痊癒機會也大,但是需要病人本身、家屬及社會大眾的共同認知,並與醫師密切配合,期使此症早日消除,乃病人與親友之大幸。
癲癇發作時的症狀
- 預兆或先行症狀。
- 意識障礙:如雙目直視、失神、發呆、迷惘或昏迷。
- 局部症狀:如頭和眼的轉動方向、臉、手、腳局部抽搐或麻木,有時會進行至其他部位。
- 行為症狀:如眨眼、咂嘴、咀嚼、吞嚥、手部搓揉等動作、行走、奔跑、哭、笑、喃喃自語、唱歌或其他……。
- 發聲如叫、吼、低哼、說話……。
- 局部肢體或全身僵直或抽搐。
- 雙目上吊、牙關緊閉、口吐白沫。
- 咬破舌頭或嘴唇。
- 大、小便失禁。
- 發作過後,有頭痛或身體不適,局部肢體無力或神智不清。
- 發作過後,完全清醒時,通常無法回憶發作經過。
癲癇常識
- 癲癇發作是由於腦部不正常放電而產生的症狀,因放電的部位不同而出現各種症狀。癲癇為復發性,經常有異常的腦部放電會損壞腦細胞,智力會變差,治療將會更困難,所以要儘早治療。
- 統計數字指出,每一百人口中有一個癲癇病人。以此計算,台灣約有二十萬癲癇病人,可算相當普遍。
- 雖然有些癲癇可能與遺傳基因有關,除非父母都有癲癇,否則不容易遺傳到下一代。
- 抗癲癇藥物可能會降低避孕藥的效果,使用時要請教醫師。
- 懷孕時,癲癇發作對胎兒的影響,遠較抗癲癇藥物為大,所以在準備懷孕前,應請教醫師,做好調整藥物及劑量的準備。
- 駕駛中如果癲癇發作,可能招致巨大災難,中華民國法律規定,癲癇病人不得申領駕照。
- 良好的治療效果,需要下列條件:
- 定期門診,並遵照醫師指示,按時服用指定藥量。
- 飲食均衡、睡眠充足。
- 不過度疲勞、不熬夜。
- 不喝酒,如已有喝酒習慣,請勿突然戒斷,要緩慢減量再戒斷。
- 適當運動與參加正當社交活動。
- 保持身心輕鬆愉快。
癲癇病人發作時,請協助作下列緊急處理
- 若病人全身抽搐時,請:
- 保護病人頭部,移開易造成傷害的物件或傢俱。
- 拿掉眼鏡,解開衣領。
- 協助病人側躺,讓口涎流出,保持呼吸道暢通。
- 請勿強橇病人的牙關,以免牙齒脫落,阻塞呼吸道,注意活動假牙有否脫落。
- 請勿強行約束,以免造成傷害和抗拒。
- 留意觀察發作情形。
- 在病人未完全清醒前請勿餵給食物或藥物。
- 發作結束後,讓病人安靜休息,在未完全清醒前,請勿離開。
- 必要時(如呼吸障礙、連續發作、受傷或昏迷時間過長),請立即送醫處理。
- 若為意識障礙(如發呆、迷惘、失神)或異樣行為時,請:
- 在旁守護,移開易造成傷害的物件或傢俱,以防意外。
- 不著痕跡小心拿開病人手中物件,勿強行奪取,可能會激發強烈抗拒,衍生意外。
- 請勿強行約束行動,以免造成傷害或抗拒。
- 留意觀察發作情形。
- 在尚未完全清醒前,請勿離開。
- 在尚未完全清醒前,請勿餵給飲食或藥物。
- 讓病人記憶物品名稱或簡單數字。
- 待病人完全清醒時,讓病人回憶發作經過、物品名稱或數字,以證明發作當時有無意識障礙。
癲癇的診斷和治療
- 診斷:有些突發性症狀,臨床上與癲癇相似,下列各項可幫助診斷:
- 病史:包括出生狀況、嬰孩童時期有無痙攣、腦炎、腦膜炎、頭部外傷、家族中有無癲癇病人、癲癇始發年齡、症狀、次數、誘發因素、過去求醫經過及藥物治療的效果等。大部份資料需要家屬或朋友的補充才夠詳盡。
- 檢查:包括身體檢查、血液檢查,以偵測病人有無其他方面的問題。另外要做神經檢查和腦波檢查,目的在偵測有無神經系統問題及腦部異常放電。又視個別病情需要,施行其他檢查,如電腦斷層檢查、腦血管造影、核磁共振造影、核子醫學檢查及腦脊髓液檢查等。
- 治療:診斷確定後,便應儘早治療。在所有癲癇病人中有七、八成用藥後,控制良好,如果數年沒有發作,有半數可能在慢慢停藥後不再發作。至於不易控制的癲癇,積極的調整藥物劑量,通常都能減少發作次數及減輕發作程度。另外,有些藥物難以控制的癲癇,現在可以用外科手術切除癲癇病灶,效果相當良好。
(作者為「台灣神經學學會」醫師。本文由「高雄市超越巔峰關懷協會」提供。)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