藥物治療只是整體癲癇處理的一個面向。其他身體、知能、與社會心理的維護,對癲癇個案生活品質的提昇,與發作的控制是同等重要的。要使這些非藥物的層面對癲癇的治療有正面的影響,臨床醫師有必要積極的尋求與其他醫療與社會服務專業的共同合作。
社會心理(psychosocial)層次在整個癲癇個案的治療中,所佔的重要性,遠超過過去所想像的。病友們都常會相當關注自己的其它身體健康、生活的自主與獨立、生育、人際關係、社會福利與生活安全。我們將會在以後的章節上一一討論這些問題。這些問題的發掘與重視,只有在臨床醫師嘗試去瞭解他們如何影響癲癇病人的生活品質時時,才能得到更多的注意。瞭解這些問題,也是從與病人肯切的會談開始,包括他們完整的心路歷程、精神狀態的既往歷、治療情形、教育、工作、開車、保險、人際關係、以及自己對罹患癲癇症的態度。為此,有若干的問卷、量表來幫助我們完成這些評估。找到社會心理的壓力,可以讓我們謀求適當的對策去減低、去除這些壓力,對發作頻率的降低也是有相當助益的。具「壓力-誘發」發作的個案,是適用於這些降壓(stress reduction)、「生理回饋」(biofeedback)、與放鬆(relaxation)訓練。
對一些個案而言,除了醫藥治療以外,支持團隊、個人或家庭諮詢、工作限制與其它法律事務的諮詢、職業訓練與教育指引,都是相當重要的輔助治療。臨床醫師是連繫癲癇個案與整個健康照護與社會心理專業群的關鍵角色。在台灣,地區性的癲癇支援資源還有待加強(一般性的醫療資訊亦然)。
某些地區的風俗對癲癇症有一些負面、不正確的偏見,這也是造成癲癇個案不願意面對群眾、尋求治療的原因。臨床醫師也必須要對這樣的文化差異有所警覺,並明瞭其誤差。對某些風俗文化下的個案,心理上的復原也佔整個癲癇治療的一大部分。
總括,癲癇症患者與其家人、與親密的朋友,都必須要熟悉有關癲癇發作的第一手照護、與安全的維護,以減少發作所引起的傷害。
留言列表